末學姓鄭,名宇江,現於臺灣新竹玄奘大學就讀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研究所,來自檳城。末學曾為中學教師,就職期間,深感目前大馬教育需要些新的視野,為了能夠更全面的幫助學生,遠赴臺灣取經,回到馬來西亞,繼續甘為孺子牛。 末學非首投族,檳城也非激烈戰區,但末學身為(曾經的)教師,自覺應當盡個公民的責任,希望給末學(曾經)的學生們立下榜樣,讓孩子們看見投票的責任不是至少玩玩的,而是真的能夠左右孩子們未來 10 年的命運。 奈何,末學目前的經濟能力只足夠過活,處處省吃儉用,這張機票花了末學銀行裏的 80%。若能夠,懇請同鄉大德,協助末學完成此心願。
國家的未來並非只能由政治人物所掌控,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也應當盡公民義務,投下手中寶貴的一票,但並非每一個人的經濟能力都允許他購買昂貴的機票。有鑑於此,我們發起了此眾籌計畫,呼籲身在海外的留台大馬人,
有意願回家投票卻礙於機票價格經濟考量而卻步,我們通過Mystartr眾籌平台,只要符合資格的選民,點擊「JOIN 加入」申請成為「PARTICIPANTS 參與者」,便可以一同發起「首投族的力量——让留台生返馬投票」眾籌計劃,籌募往返機票基金。為了我們的國家及下一代更美好的家園,讓我們一起回家投票!
第十四屆大選,我們是90後的首投族,雖然身在台灣,但心系馬來西亞,距離無法改變我們回家投票的決心,也無法改變我們愛國的心!首投族力量大!每一票,都很重要,馬來西亞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位選民的手中,讓我們一起回家投票吧!
根據選委會發佈2017年第四季選民冊,21歲至39歲的選民佔40%,而目前在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學生約有1萬6000名,相信符合選民資格的學生也不計其數。我們珍惜每一票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發起眾籌活動,提高學生們的公民意識,成為決定國家未來的一份子。
楊惠儀、張康樂:
我們是兩位在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人,90後首投族。來到台灣求學以後,我們才發現馬來西亞其實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珍貴多元種族的文化,但我們過去並未真正了解她。各族之間活在同一屋簷下已經60年,但我們也並未真正互相了解彼此。馬來西亞雖然號稱「多元文化國家」,但我們真的多元嗎?抑或是馬來西亞正走向極端的種族主義?難道我們要放任政治人物的作為嗎?
楊惠儀,來自柔佛新山,現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四年級,活在一個政治啟蒙的年代。在2013的全國大選時,我雖未具備選民資格,但是已深深受當時的氛圍所感染。出國唸書後,才發現自己非常熱愛這片土地,總是為國內所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憤憤不平,看見政治人物為了撈取政治資本,炒作種族議題,典當人民利益和各族之間的和平,感到十分痛心。五年過去了,我雖在海外求學,但卻心系馬來西亞,期許馬來西亞能變得更好。2018年第14屆全國大選,讓我們一起履行公民責任,回家投票,決定馬來西亞的未來!我準備好了,你呢?
張康樂,來自柔佛麻坡,現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四年級。大選對於每一位馬來西亞公民而言是個神聖的日子!本屆大選原本是首投族的我,因申請兩次選民登記卻無法獲得選委會的批准,因此無緣成為選民之一。儘管無法投票,卻仍想為國家盡一份力,因此發起「回家投票」籌眾計畫,呼籲具合格選民身份卻礙於機票價格經濟考量的留台生履行公民義務,響應選舉,返鄉投票!希望能號召100位留台生一同加入此計畫,一起籌募返鄉投票基金,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行動,決定國家的未來!
「有國才有家」,國家走向良好的發展道路,人民也才能安居樂業。隨著馬幣近幾年不斷貶值,台灣的生活費卻日漸高企,留台生除了省吃儉用就只能在求學之餘多打幾份工,半工半讀以應付日常開銷,若要掏出一筆費用購買機票,對學生族而言實屬一個負擔。身邊的朋友無一不想回家投票,為國家的未來盡一份心力。因此,我們便發起這次「首投族的力量——让留台生返馬投票」的眾籌計畫,提供一個平台給有需要的留台生,向社會大眾募集「回家投票基金」,呼籲留台生,我們一起回家投票去!
參與者
誰可以成為「參與者」?
如何成為「參與者」?
如何審核參與者確實符合參加條件?
參與者除了籌募基金,還需要做些什麼?
支持者
誰可以成為「支持者」?
如何成為「支持者」?
號召有意願回國投票的留台生加入眾籌行列,在mystartr眾籌平台籌募款項。此外,在各社交媒體上也廣加宣傳本次的眾籌活動,希望以滾雪球的效應,不僅動員在台灣求學或生活的大馬人回國投票,還能夠呼籲身在全球各地的大馬人一起回家投票!
粉絲專頁:JOM BALIK UNDI 回家投票!
籌款日期:2018年4月12日至2018年5月5日
支持者
為何不集體購買機票?
既然參與者已經可以購買飛機票,為何還需要向社會大眾籌募資金?
支持者能夠獲得什麼回饋?
要如何確保參與者具有合格選民的身份?
參與者
我所籌得的款項會在什麼時候拿到?
若我的籌款未達標,是否仍能夠獲得款項?
為什麼是馬來西亞的銀行戶口?台灣的郵局或銀行可以嗎?
Joined April 2018
末學姓鄭,名宇江,現於臺灣新竹玄奘大學就讀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研究所,來自檳城。末學曾為中學教師,就職期間,深感目前大馬教育需要些新的視野,為了能夠更全面的幫助學生,遠赴臺灣取經,回到馬來西亞,繼續甘為孺子牛。 末學非首投族,檳城也非激烈戰區,但末學身為(曾經的)教師,自覺應當盡個公民的責任,希望給末學(曾經)的學生們立下榜樣,讓孩子們看見投票的責任不是至少玩玩的,而是真的能夠左右孩子們未來 10 年的命運。 奈何,末學目前的經濟能力只足夠過活,處處省吃儉用,這張機票花了末學銀行裏的 80%。若能夠,懇請同鄉大德,協助末學完成此心願。
國家的未來並非只能由政治人物所掌控,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也應當盡公民義務,投下手中寶貴的一票,但並非每一個人的經濟能力都允許他購買昂貴的機票。有鑑於此,我們發起了此眾籌計畫,呼籲身在海外的留台大馬人,
有意願回家投票卻礙於機票價格經濟考量而卻步,我們通過Mystartr眾籌平台,只要符合資格的選民,點擊「JOIN 加入」申請成為「PARTICIPANTS 參與者」,便可以一同發起「首投族的力量——让留台生返馬投票」眾籌計劃,籌募往返機票基金。為了我們的國家及下一代更美好的家園,讓我們一起回家投票!
第十四屆大選,我們是90後的首投族,雖然身在台灣,但心系馬來西亞,距離無法改變我們回家投票的決心,也無法改變我們愛國的心!首投族力量大!每一票,都很重要,馬來西亞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位選民的手中,讓我們一起回家投票吧!
根據選委會發佈2017年第四季選民冊,21歲至39歲的選民佔40%,而目前在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學生約有1萬6000名,相信符合選民資格的學生也不計其數。我們珍惜每一票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發起眾籌活動,提高學生們的公民意識,成為決定國家未來的一份子。
楊惠儀、張康樂:
我們是兩位在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人,90後首投族。來到台灣求學以後,我們才發現馬來西亞其實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珍貴多元種族的文化,但我們過去並未真正了解她。各族之間活在同一屋簷下已經60年,但我們也並未真正互相了解彼此。馬來西亞雖然號稱「多元文化國家」,但我們真的多元嗎?抑或是馬來西亞正走向極端的種族主義?難道我們要放任政治人物的作為嗎?
楊惠儀,來自柔佛新山,現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四年級,活在一個政治啟蒙的年代。在2013的全國大選時,我雖未具備選民資格,但是已深深受當時的氛圍所感染。出國唸書後,才發現自己非常熱愛這片土地,總是為國內所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憤憤不平,看見政治人物為了撈取政治資本,炒作種族議題,典當人民利益和各族之間的和平,感到十分痛心。五年過去了,我雖在海外求學,但卻心系馬來西亞,期許馬來西亞能變得更好。2018年第14屆全國大選,讓我們一起履行公民責任,回家投票,決定馬來西亞的未來!我準備好了,你呢?
張康樂,來自柔佛麻坡,現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四年級。大選對於每一位馬來西亞公民而言是個神聖的日子!本屆大選原本是首投族的我,因申請兩次選民登記卻無法獲得選委會的批准,因此無緣成為選民之一。儘管無法投票,卻仍想為國家盡一份力,因此發起「回家投票」籌眾計畫,呼籲具合格選民身份卻礙於機票價格經濟考量的留台生履行公民義務,響應選舉,返鄉投票!希望能號召100位留台生一同加入此計畫,一起籌募返鄉投票基金,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行動,決定國家的未來!
「有國才有家」,國家走向良好的發展道路,人民也才能安居樂業。隨著馬幣近幾年不斷貶值,台灣的生活費卻日漸高企,留台生除了省吃儉用就只能在求學之餘多打幾份工,半工半讀以應付日常開銷,若要掏出一筆費用購買機票,對學生族而言實屬一個負擔。身邊的朋友無一不想回家投票,為國家的未來盡一份心力。因此,我們便發起這次「首投族的力量——让留台生返馬投票」的眾籌計畫,提供一個平台給有需要的留台生,向社會大眾募集「回家投票基金」,呼籲留台生,我們一起回家投票去!
參與者
誰可以成為「參與者」?
如何成為「參與者」?
如何審核參與者確實符合參加條件?
參與者除了籌募基金,還需要做些什麼?
支持者
誰可以成為「支持者」?
如何成為「支持者」?
號召有意願回國投票的留台生加入眾籌行列,在mystartr眾籌平台籌募款項。此外,在各社交媒體上也廣加宣傳本次的眾籌活動,希望以滾雪球的效應,不僅動員在台灣求學或生活的大馬人回國投票,還能夠呼籲身在全球各地的大馬人一起回家投票!
粉絲專頁:JOM BALIK UNDI 回家投票!
籌款日期:2018年4月12日至2018年5月5日
支持者
為何不集體購買機票?
既然參與者已經可以購買飛機票,為何還需要向社會大眾籌募資金?
支持者能夠獲得什麼回饋?
要如何確保參與者具有合格選民的身份?
參與者
我所籌得的款項會在什麼時候拿到?
若我的籌款未達標,是否仍能夠獲得款項?
為什麼是馬來西亞的銀行戶口?台灣的郵局或銀行可以嗎?
Joined April 2018